榜样
榜 样
发布时间:2017-06-14 浏览次数:14211 文章来源:南京邮电大学
分享至:


  秦华礼,四川通江人。1932年红军长征入川时参加了红军,投身革命,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重要战役。建国后任川东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兼行署机关党总支书记、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兼成都市邮电局长党委书记、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61年当选中共南京市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积极传播长征精神。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鼓励年轻人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回忆起长征往事,如今已是105岁高龄的秦老精神矍铄,平和的语气中仍是满腔豪情。


秦老说:“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要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建成钢铁长城,捍卫祖国,让任何人不敢动中国一根毫毛,如果有侵略者敢来犯,就让他从哪里来,打回那里去。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而奋斗。”

——201593中国江苏网 抗战老兵秦华礼:前所未有的阅兵式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就在前几年,豆豆出国之前,秦老给他的小重孙上了两个多小时的“政治课”。“叮嘱他几件事:希望他不要加入外国籍;要记得自己的老祖宗是中国人,自己的根是在中国;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后,要回祖国造福于民。”

——2016年28日 《新华日报》 头版百岁老红军 除夕传家训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4岁长征老红军、抗战老战士、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改名南京邮电大学)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与千名师生同唱红歌。此次合唱比赛共有17支代表队、近1000人参赛。师生们先后带来了婉转悠扬、荡气回肠的《芦花》、高亢坚定的《红梅赞》、低沉急促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雄壮激昂的《保卫黄河》等一曲曲激情澎湃的红歌。

——2016年429日 中新网 百岁老红军与南京高校师生同台颂红歌


秦华礼(中)与师生同唱红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年是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群众视频特别策划推出《奋斗的源泉 信仰的力量——口述长征记忆》上中下篇。本期中篇采访了百岁红军老战士秦华礼,为您讲述长征途中过草地的艰辛历程,敬请关注。

奋斗的源泉信仰的力量——口述长征记忆(中篇)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人在回忆长征岁月时,其语气及神情都保持着平静和从容,艰难和危险被他表达得那么乐观和幽默。但作为一个百岁老人,他的记忆、叙事的条理显得都非常清晰。在他身上,充满了一种和谐的气象。

——2016年71日 《银潮》 杂志秦华礼:战火洗灵魂,生命唯忠诚




  回首往事,这位百岁老红军用激昂的语调说,年轻人一定要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2016年8月30日 《南京日报》 103岁老红军秦华礼忆长征:理想、信念、意志支撑我们走下去


  1941年,晋夫调至八路军决死第一纵队司令部通信科,后担任科长一职。彼时,秦华礼也调任纵队无线电台中队长。两人在工作上密切配合,秦华礼负责无线电,晋夫主管有线电的通信工作。作为同一个部门的战友,时间一长自然而然成了关系要好的朋友。“我们住一个院子,在一个食堂吃饭,几乎天天都要见面,他对我也非常信任。” 秦华礼说,只要不打仗、不下雨,他就和晋夫相约去打篮球。尽管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老人仍记得晋夫的球技很好。

——2016年91日 新华网 百岁老红军秦华礼忆烈士晋夫:没有他们奉献青春,就没有今天



2016年9月1日央视一套《2016开学第一课》: 先辈的旗帜(秦华礼讲述长征故事)


“茫茫无际大草原,水毒泥污渺人烟。战友跋涉陷沼泽,长眠大地铸丰碑。缺盐断粮大半载,野菜牛皮当美餐。千难万险何所惧,官兵齐心勇向前。黑夜总有黎明时,严寒过后是春天。三大主力大会师,迎接抗战新局面。”

    这首《过草地》是老红军秦华礼创作,也是他艰苦长征经历的亲证。已经104岁的他回忆起往昔的戎马岁月,依旧是满腔豪情尽洒天地间。

    他是跟随徐向前、刘伯承等走完漫漫长征路,百岁高龄仍倔强重走“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他是亲历八年抗战的通信兵;他也是顶着各方面压力和全校师生一起建设新南邮的老书记、老校长。


百岁老红军秦华礼接受新华网采访,忆往昔的戎马岁月

  “当时部队缴获的铅笔被送到3个学校,分别是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和通信学校,发给学员们。在此之前,我连铅笔都没见过。”他在学校第一次见到“铅笔”这样的新鲜物件。虽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学员们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边打边学,边走边学”是口号。“最难学的是英语,我们行军时,每个人后面背个小木板,上面写着英语和汉字,后面的人就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着小木板背单词。”秦华礼回忆道。

    长征时,电报机电池是个稀罕物件,学员们能获得的电池都是前方部队淘汰下来的,常常电量不足。不懂化学的秦华礼将已腐烂的电池锌皮层层扒开,舔舔里面的液体,发现又咸又苦又涩。“我琢磨着电池里面应该有盐,于是就尝试着把电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盐水的竹筒中长时间浸泡。再次使用电池时,竟然电量十足。”在秦华礼看来,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秦华礼从军照(家属供图)



  谈及“长征精神”是什么,秦华礼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信念和理想对青年人非常重要。因为只要你有目标和方向,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的。”秦华礼说道,他希望青年人不辜负美好时光,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铁马冰河念长征百岁老红军秦华礼忆戎马岁月

——铁马冰河念长征 百岁老红军秦华礼忆戎马岁月





重走长征路后来人与104岁老红军秦华礼的对话

秦华礼,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2年参加红军,长征中3过雪山草地。曾担任红四军军部无线电台台长。1958年任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院长,1983年离休。今年9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第3堂课“百折不挠”中讲述长征故事。练红宁,1966年出生,1985年参军,2006年转业至南京市双拥办。两次重走长征路,著有《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不懈长征》等书籍。

长征,是一首英勇顽强的英雄史诗,是一部雄浑激越、起伏跌宕的不朽乐章。细细品读,用心聆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或震撼心灵,或荡气回肠。

对于老红军秦华礼来说,他的长征是一次百折不挠的行程:一路上,他和战友边打边学、边走边学,在“移动的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在战斗考验中百炼成钢。

而对于重走长征路后来人练红宁来说,他的长征路则是一场追寻。从一名现役军人到地方双拥工作者,他对长征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对长征胜利原因的探寻上。在那样残酷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苏区的人民群众能够义无反顾地跟随共产党赴汤蹈火踏征程?长征沿途,群众原本对红军并无了解,甚至因国民党的宣传存有怀疑、恐慌和排斥,是什么让他们在红军经过的短短时间里完成态度的转变,甚至不惜舍身保护红军? 9月8日,秦老在北京完成《开学第一课》节目录制回到南京后,在其家中,两代人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

练红宁:秦老,您曾3过草地,在长征中还多次负伤。在您看来,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秦华礼:人民,人民的支持是力量的源泉和胜利的保证。毛主席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些工作的对象都是群众,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赢得最广泛支持。

你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就会把你扛在肩上。当年红军到我家乡时,开粮仓,分土地,我和母亲分得20升谷子和好多亩地。我母亲由此认定,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母亲送我报名参加了游击大队,好多乡邻也参加了红军。游击大队有七八十个人,只有大刀、红缨枪,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打土豪。但大家的积极性都特别高,甚至有十二三岁的娃儿来报名,跟在队伍后面,怎么也不肯离开……常常一天下来,就能扩出一个排的队伍。

练红宁:我曾经很疑惑,枪林弹雨中,红军伤亡减员很大,哪里来的兵员补充?两次重走长征路,采访老红军和当地群众,答案越来越清晰。正如贺龙元帅在总结红军长征的战斗经历时所言,国民党军队“靠飞机大炮。我们红军靠什么呢?靠群众。人民群众拥护我们,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党领导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赢得了群众的支持,扎实的群众工作得到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从而获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援,为红军力量的壮大和长征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江西瑞金,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湖北红安,至今留传着歌谣:“小小红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秦华礼:红军受到群众爱戴,不仅因为分田分地分粮,还因为作风硬形象好,让百姓觉得是“自己的队伍”。红军官兵一致,亲如兄弟,不仅感动了群众,还感化了敌人。有一次,我们围歼国民党的一支部队,俘虏了不少人。我们宣传红军的俘虏政策,讲明愿意当红军的可以留下,不愿意的发回家路费。几天后,除了一个团长因家眷和孩子在成都要求回去外,另两个团长和4个营长都当了红军,还有不少士兵也补充到各个连。问他们为什么愿留下来,他们说,虽然当红军生活清苦,可官兵一致,百姓拥护。把敌人变成生死与共的战友也是红军发展壮大的奇招。

练红宁:长征时期,党领导红军在国民党的包围下,始终处于不断转战、突围的过程中,途经10多个省和众多少数民族地区,遇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很大,是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使红军一次次度过难关。群众工作对内是严明纪律官兵一致,对外则是倾心爱民与群众建立血肉联系。几十年过去了,我行走在长征路上时,还经常听群众津津乐道红军爱民故事:红军队伍到达安顺场,坚持不住民房,还帮助群众救火,乡亲们很感动,就帮助红军介绍情况,船工们还奋不顾身地帮助“十七勇士”渡过了大渡河,粉碎了敌人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畔的企图。在长征途中,群众为红军筹款筹粮、送水做饭、掩护伤员、传送消息等感人事迹数不胜数。

如今,许多急难险重任务依然是子弟兵冲在前,人民军队显本色,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子弟兵来了人心定。人民群众遇到危难的时候,我们的战士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甚至英勇牺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们这支革命军队的宗旨,这也是人民军队持续赢得人民信任爱戴的根源。

秦华礼:没有人民的支持,不会有革命的胜利。没有老百姓的帮助,我这条命也早就不在喽。1935年,在千佛山战斗中,我大腿负伤,不能走路,也不能骑马,只能坐担架,是老乡把我送到医院。后来部队要转移,也是两个老乡抬着我跟着部队走。路过江油的一座大桥时,碰上飞机轰炸,混乱中他们不见了,我以为就要牺牲在那里了,可没想到飞机一走,他们又回来找到我抬着继续走……我92岁和100岁时,两次重返故里和战地,除了去看望那些牺牲和故去的战友外,就是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百姓及他们的后代,人民永远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始终是人民的队伍。

练红宁: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密切联系群众,是胜利之本,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不可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红军在茅台开仓分盐保护酒坊,当地群众捧出茅台酒,供红军将士擦洗伤口、止痛消炎,缓解了当时缺医少药的困难。红二六军团有个排30多名战士夜里睡觉煤炭中毒,群众弄来了新鲜萝卜磨碎后和淘米水一起煮沸,一口一口喂给中毒战士,才使他们全部苏醒过来。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毛泽东曾经预言,如果国民党也学红军的长途转移,那是一定会被消灭的,因为他们没有人民的援助。 陈云在1935年将“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列为长征取得胜利的3大原因之一:“正是由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我们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得以为红军招募到志愿兵。我们随处可以找到帮助我们搬运辎重的脚夫,到处可以把红军战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当我们需要粮食时,老百姓会卖给我们……”从长征出发时,百姓捐出门板架浮桥,到沂蒙老区“最后一碗米做军粮”,再到常香玉捐出飞机等等,我军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密不可分。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小梅正吐黄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驭南风冬亦暖,我临东海情同深。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此时此刻,重温习主席的《七律·军民情》,再次感受到双拥工作的分量和责任,感受到双拥工作的潜力和光荣,感受到双拥工作对打胜仗的巨大意义和深刻影响。

——《中国国防报》(头版头条)长征:人民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保证

金秋九月,104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历经25年,撰写的回忆录《百年风雨路》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已在全国各大书店上架。

秦老在书中讲述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红军、加入正规军,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走进北邮,到奉调南邮,从光荣离休,到至今依然心系教育的曲折经历及生动故事。该书图文并茂,真切感人,特别是对长征、抗战的经历讲得较多,也是一部很好的军史书、励志书。

“百年——历史长河短暂的瞬间,百岁——人类生命历程的巅峰。”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的秦华礼老人,一生充满了艰辛、传奇和光彩。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两河口入川第三天,他就参加了红军。秦老拥有着许多同时代人所未曾拥有过的业绩与功勋:从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风火岁月,到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从人民解放战争洪流中那传递胜利消息的电波,到共和国初创时期西南边陲第一条国防通讯线路的开通。南北邮苑,为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培育出一批批栋梁之材;两袖清风,始终保持着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本色。

《百年风雨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出版,是献给党、献给祖国、献给伟大先辈们以及激励后辈们的一篇华美礼赞。

——2016年9月23日《新华日报》百岁老红军秦华礼回忆录出版


老红军的信仰:没有终点的长征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

  秦华礼积极传播长征精神。平日里无论是学校的邀请,还是新闻媒体的采访,秦华礼都欣然接受,从不收取报酬。“我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与一批又一批南邮学子座谈,鼓励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2007年、2011年秦华礼两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16年他参加了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录制,讲述长征故事。“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只想告诉年轻人,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当你们遇到困难时,想想长征就一定能克服。”

  铭记历史,方能珍爱和平。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抗战老兵,秦华礼先后在92岁、年逾百岁时两次回到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在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王坪烈士陵园,数万红军将士集体安葬于此。怀着对先烈的崇敬之情,秦华礼挥笔题词:“红军精神万岁”,并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9团老战士秦华礼。

  前不久,秦华礼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撰写的《长征精神:铸就中华民族复兴之魂》一文中写道:“历史仍在前进。八十年后的今天,二万五千里的滚滚硝烟并未散去,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和事业的延续,历史将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宏图大业中,那段开始于8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希望广大青年朋友们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在科学技术上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精英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成为严格遵纪守法的模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作为一名老党员,秦华礼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和践行着共产主义信仰,用一辈子的时间写下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2016年第10期《党建》杂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记104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


图为秦华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长征中的通信学校:边走边打边学习

因为秦华礼读过两年书,且政治上可靠,组织上派他到通信学校学习。这个学校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学习用品和教材,是个“三无学校”。差不多一年时间,学员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草地里、在树林子里面边行军边学习。

“我是山村里出来的‘土包子’,没见过铅笔,更没听说过英语。记得第一节课,老师教我们削铅笔,不许削笔芯,只削木头,写出来很粗,转一下再写。一年学习只发了一支笔。我们把竹子削成铅笔的样子练习,正式考试的时候才用铅笔。学英语,我发明了一个方法,行军休息时,两人编一组,写两个汉字,插在前面人的背包上,我说汉语,你答英语,互相提问、背诵,很快就背熟了。”秦华礼回忆起当时的学习条件让现代人不敢想象。

学习收报发报也抓得很紧。长途行军时,老师把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用来上课。“我们只能凭耳朵听,拼命记在心里,因为文化程度低,都不会记笔记。我们还学习装机器。练习装配机器的零件都是缴获敌人的收音机后拆下来的,平时都交给学员自己保管。我们把这些零件当成宝贝一样,小心收藏,还要重装波段信号,防止被破译。”秦老说,遇到敌人还得打仗,可以说是边打边学习,到地方宿营,老师再考试。

训练用的电池是前方电话队用完后送到后方来的废品,他们把废电池的锌皮捅上几个洞,放在粗毛竹做成的竹筒里,用盐水泡起来,没电的电池就有了电,而且还可以用很长时间,大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麻子牌”电池。就靠这样简陋的条件和近乎原始的方法,学员们全都学会了装收发报机。

当时,这种学习是政治任务。部队冲锋打仗如果没有通信,就好比瞎子聋子。长征途中,部队之间联系特别困难,有时候靠传统的办法,比如晚上山头生火,一堆火代表一种意思、两堆火代表另一种意思。但有无线电就“鸟枪换炮”了。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长征这么艰苦,但我们那时一点也不觉得苦,甚至感觉很快乐。”他说,官兵之间关系很好。老兵至少一个人两双草鞋,新兵没有,老兵会主动把草鞋给他们穿。不管是团长师长,说话很随便。一有空就搞体育活动。只要不下雨,每个下午朱老总(朱德)都要和我们打篮球。他40多岁了,跑起来慢了些,有时候我们为了抢球抱住他,他也不发火。

大家也很乐观,士气很高昂。“有一次,我们带着电台刚走出草地,就有6架敌机飞来轮番轰炸。我们几个爬起来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玩笑说‘还没死啊’。”但就是那次轰炸中,一匹战马被炸断了两条腿,一名战友牺牲了。

秦华礼记得在一次战斗中,他和战友们8天8夜不睡,就为了守在电台前及时传递最新战略部署及前方战况。4个人中3个发起高烧,但依旧坚持工作。

秦老说,走完长征,靠的是理想信念的支撑。“当时我在电台工作,白天长途行军,晚上常常又通宵收发电报。虽然很困难,但我坚信共产党会带领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共产党员遇到困难时头脑最聪明,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过这一关。”

——2016年10月16日《新华日报》“走完长征, 靠理想信念支撑”




长征经历 终生受益


“后来我们得了疟疾,刘伯承亲自指派师部的一个卫生队,到邯郸卖东西换钱,给我们买了药”

作为指挥员的耳目,电台不能离指挥员太远,因此秦华礼经常与刘伯承、陈赓等高级将领在一起。过草地行军至晚上,当大家都休息时,恰恰是通信忙碌的时刻。

“忙的时候,饭都吃不上。”吃饭都是利用发报间隙,对方没有呼叫,赶紧狼吞虎咽吃上两口,对方一呼叫,立刻停止吃饭赶紧回复。刘伯承得知情况后,每天都要专门嘱咐通信员的吃饭问题。据秦老回忆,刘伯承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一些人得了疟疾,刘伯承亲自指派师部的一个卫生队,到邯郸卖了东西换钱,为大家买药。秦华礼发高烧了,刘伯承还专门给他送吃的。

秦华礼对记者说:正是因为领导关爱部属,上下一心,红军队伍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走向胜利。

这些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秦老始终注意关心部属,为大家办实事,排忧解难。他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多次为家乡中小学捐款捐物。他说,这都是应该做的。从红军长征开始,我们的各级干部都是这么做的。

——20161019《解放军报》长征经历终生受益


  年逾百岁的老红军秦华礼1913年出生, 1933年入党,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还为我国邮电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强与秦老亲切握手,为他戴上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向他表达崇敬之情。交谈中,秦老说,他虽已过百岁,但仍然坚持看报读书、关心国家大事。李强说,看到老前辈健康长寿,我们非常欣慰。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新长征路上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20161021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李强在宁看望慰问部分老红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砥砺奋斗建设新江苏



——20161021日 《江苏工人报》 104岁老红军对长征岁月记忆犹新


——20161021日 南京新闻频道 秦华礼:走完长征,靠理想信念支撑!

——20161022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长征给我们带来什么

秦华礼正在讲述长征故事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积极传播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服从党的指挥,严守党的纪律。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与一批又一批学子座谈,鼓励年轻人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前不久,秦华礼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撰写的《长征精神:铸就中华民族复兴之魂》一文中写道:80年后的今天,二万五千里的滚滚硝烟并未散去,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和事业的延续,历史将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宏图大业中,那段开始于8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


——2016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穿过纷飞炮火,去拥抱梦想

——20161029央广健康频道《信仰的征程》第十集:永不消逝的电波


  近期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的《长征》《说不完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及国庆特别节目中,都能看到秦华礼讲述长征故事的身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系列专题片《信仰的征程》、中央电视台《永远的红军》栏目、新华网视频、群众网视频均已播出和即将播出专访秦华礼的视频节目;《党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等十余家各级媒体也相继刊发对秦华礼的专访,让读者更感性地了解到那段不一样的红色历史。不仅如此,交汇点手机客户端也推出了长征纪录片《104岁老红军四代的“家传80年”》,重点介绍了秦华礼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子孙中传承的故事。

  据了解,秦华礼今年已三次赴北京录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相关节目。9月1日,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的第三堂课“百折不挠”中,他讲述了自己和伙伴们在长征途中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无线电技术的故事。秦华礼希望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红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节目录制前,秦华礼精心准备。“我们帮他计时,他一次说得比一次好。正式录节目时他一次性通过,执行导演都说,‘秦爷爷说得太精彩了’。” 秦华礼的女儿秦志红说。

  新闻媒体在采访中,大多会问:“经历了八十多年革命历程的洗礼,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什么?”对此,秦华礼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只有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将信念付诸实施的勇气,才能不断与恶劣条件、与敌人做斗争,与自己做斗争,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秦华礼创作的《过草地》一诗,也是他经历长征的亲证。“茫茫无际大草原,水毒泥污渺人烟。战友跋涉陷沼泽,长眠大地铸丰碑。缺盐断粮大半载,野菜牛皮当美餐。千难万险何所惧,官兵齐心勇向前。黑夜总有黎明时,严寒过后是春天。三大主力大会师,迎接抗战新局面。”104岁的秦华礼常常一边吟诗,一边回忆那满腔豪情的戎马岁月。

  更令人欣喜的是,秦华礼历经25年亲笔撰写的回忆录《百年风雨路》今年国庆节前也正式出版发行。在书中,秦华礼讲述了他从参加红军到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直到光荣离休,至今依然心系教育的曲折经历和生动故事,该书还被第24届南京书市列为“推荐好书”。

  采访中,秦华礼不止一次地提及,希望媒体能持续地、积极地宣传长征精神。他说:“信念和理想对青年人非常重要。只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困难总是有办法克服的。”


——2016112《江苏教育报》百岁老红军秦华礼热诚宣讲“长征精神”



——2016年第11《党建》杂志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严明纪律的重要保证


  2017年1月15日,老红军秦华礼在晚辈们的祝福下迎来105岁寿辰。
  秦华礼老人1932年红军长征入川时参加了红军,投身革命,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重要战役。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积极传播长征精神。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鼓励年轻人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回忆起长征往事,如今已是105岁高龄的秦老精神矍铄,平和的语气中仍是满腔豪情。

——2017115新华报业网105岁老红军南京庆生


  105岁老红军亲手栽下一株映山红

老红军拍摄种下的映山红


老红军与大家在“英雄花”下一起唱起《映山红》

老红军与小学生在红军广场朗读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4月20日下午,伴随着红歌《映山红》熟悉的旋律,105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院长秦华礼在南京国防园长征广场“重走”长征之路,并和少先队员们一起栽下了一株象征着“英雄之花”、“希望之花”的映山红。

——2017421中新网百岁老红军“重走”长征路种下“希望之花”

——【南京晨报】头版:105岁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