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是民族复兴之基,是大学立校之本。“十三五”以来,南京邮电大学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明确定位,开拓进取,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实施一流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分类培养计划,交出了一份立德树人的精彩答卷,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红色基因铸魂,信达天下塑品
传红色基因,承国脉担当,播未来希望。读红色校史故事,广泛开展红色校史主题班会,举办“红色校史杯”戏剧表演,一道道红色文化“自助餐”,尤如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南邮学子心中开花结果。“十三五”以来,学校始终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耕耘不辍,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以传承红色校史为支点,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为青年学子打好思想底色。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五年来,已有45名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深入青海、新疆、四川等地支教,74名学生加入西部计划、31名学生加入苏北计划,他们把“小我”融入“大我”,奉献青春力量!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项目连续两年获“青海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优秀项目一等奖”,1名学生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名学生获“四川省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项目一等奖”。
携笔从戎,建功军营。我校学子投身军营的报国热情逐年上升。曾任校学生会主席的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陈翔毅伟毕业后选择投身军营,他说:“这个选择源于南邮的红色基因。面对未来的军旅生涯,无畏困难与挑战,梦想常青,担当常在。”五年来,学校共有147名学生选择军营实现梦想。学校荣获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南邮学子在战“疫”中绽放青春奋斗的坚定信念,疫情期间,学校团委组织17个分团委844个团支部26000余名共青团员深入开展青春战“疫”行动,近千名志愿者在社区(村)服务。学校组建的“扶滇邮我”团队自2017年暑假至2020年寒假,先后实施了6次假期扶贫监督调研,撰写调研报告逾10万字,其中基线调查总报告简报获得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全国政协副主席何维等国家领导批示。南邮学子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家国情怀。
聚力教改创新,彰显育人成效
“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适应电子信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全’理念牵引、‘5C’举措驱动,深化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项目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此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学校依托“大信息”办学理念,基于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的本硕博贯通主干课程体系,打造本硕博一体化电子信息英才培养体系,实施“三全”“三早”“三互动”的本硕博贯通“三三育人”机制。同时,借助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以及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提出课内课外交叉、校内校外交叉、线上线下交叉的“三交叉”教学模式。
“最牛毕业班拿奖拿到手软”“学霸班级23名同学中有22人国内外名校录取”“offer收割机”,每年的毕业季都会涌现出众多“牛娃”。2019年,贝尔英才学院的两名同学前往耶鲁大学做本科毕业设计。这是学校构建“红蓝融通”创新教育新模式,以红色为本色,培养忠诚于党的创新人才,以信息蓝为底色,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矢志信息报国的创新人才的成功实践。
立足信息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学校有9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2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5门全英文授课课程入选全国首批爱课程国际平台上线课程,入选数量在江苏并列第一;获得省重点教材立项建设43部。
学校营造浓郁创新氛围,开展“国-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建立“一院一赛”机制,选树创新标兵。在刚刚落幕的学校第二十五届大学生科技节中,36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了“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科技术作品竞赛,9700余名同学现场观摩了决赛。科技节成为学子们在科研创新上施展拳脚、小试牛刀的“阵地”,更是学校培植学生创新品质的重要平台,是科研育人最生动的注脚。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十三五”以来,学生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500多项。2017年再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瑞萨杯”。2018年首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9年首次斩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首次捧得“优胜杯”,实现了我校挑战杯特等奖零的突破。2020年度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落下帷幕,我校获全国一等奖6项、全国二等奖6项,再获大满贯。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也是江苏省属高校唯一获得金奖的高校。在“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35名、江苏省属高校第1名。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稳居同类高校前列。据江苏省教育厅统计和第三方评价,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平均薪酬紧随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之后,稳居江苏高校第3名。
产教融合强基,协同育人固本
学校不断推进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学科协同、团队协同的“多元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改革。五年间,共有98个项目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入选第一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并顺利通过教育部结题验收。“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和大数据专业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入选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今年9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给学校发来感谢信,感谢学校对2020教育部“蓝火计划”博士生工作团的大力支持。我校1名博士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蓝火计划”科技帮扶博士生工作团并担任楚雄分团团长,服务于南华县腾龙物流有限公司,梳理分析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5项,提高了公司各个部门运营、管理效率。“学中干、干中学”,南邮学子为企业一线提供技术服务,努力为地方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苏亿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是物联网学院与该公司共建的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今年获评省属高校首家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同时也是省属高校唯一的优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
学生团队参与“新冠肺炎病程转归病情预测模型”构建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管控平台”研发,与教师们一起解决疫情防控中的难题,最终管控平台和终端产品在武汉、江苏、河南、山西等多地应用。
学校将“信息材料、信息器件、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应用”电子信息学科知识链、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培养链深度融合,实施“一技一企一平台”工程,在华为、中兴、移动、电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依托学校物联网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实施“一市一院”校地合作计划。在江苏省产研院设立集萃研究生培养基地,每年联合培养研究生110名。2名硕士生获得全国第三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2名硕士生获得全国第五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十三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南邮贡献。在新的时代,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南京邮电大学必将大有作为。
(撰稿:毕莹莹 编辑:王波 审核: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