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灾区人民架起空中生命通道
发表时间:
———————————————————————————————————
成都军区陆航团政委张晓峰做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张晓峰,是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政委。震后1小时, 我团4架直升机奉命升空,第一时间飞赴灾区勘察灾情,拍摄大量图片影像资料,为抗震救灾指挥部决策提供了依据。随即,出动18架直升机,满载食物、药品等急需物资,飞往灾区展开救援。一批批危重伤员快速运出,大量救灾物资快速送达灾区,迅速稳定了受灾群众的情绪。
地震发生后,我们一直试图向震中汶川实施空中救援,从12日到13日,先后6次派出24架直升机向汶川突进,都因气候恶劣没能成功。汶川县城地处"V"字形狭长山谷中,河谷与山顶高差悬殊达3000多米,地形复杂,加上连日阴雨,云层很低,浓雾密布,能见度不足
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难飞行,终于飞临汶川上空。飞进汶川难,降落更难。县城仅有的一个适合直升机起降的体育场,已布满了受灾群众搭建的帐篷。为了找到一个新的起降点,机组在山谷间一圈一圈盘旋,整整搜索了50分钟,才发现一块不足50平方米的河滩勉强可以降落。但上空有三层高压线,由于震后塔架倾斜,电线杂乱交错,切割着空间,加上场地临山,直升机回旋的余地非常小,稍有偏差都可能机毁人亡。机长杨磊临危不乱,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飞行技术,紧握操纵杆,一点一点修正航向,
此时的汶川,已被困40多个小时。看到降落的直升机,幸存的群众挥舞着双手,不顾一切地从四周跑来,有的抱住机组人员失声痛哭,有的对着直升机跪倒在地。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木然中露出的惊喜,望着天真可爱孩子渴盼的眼神,机组人员既心情沉重又倍感责任重大。大家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挥最大潜能,尽可能多飞快运,让灾区群众少一分死的威胁,多一分生的希望。尽管许多同志每天超负荷飞行10小时以上,但一有任务,大家都说自己还有潜力,还可以多飞。最紧张的一天,全团飞行了141架次,运送物资64吨,转运伤员346人。这样的飞行,是对直升机性能和飞行员体能技能极限的挑战,每次飞行都是一次生死穿越。飞行员的家属深深为他们的安全担忧,每天站在机场出口守望,有的从第一架起飞到最后一架安全降落,一架一架数着,一守就是一整天。
从成都到理县的空中航线,被飞行员们称为"死亡航线"。在这条航线上,尽管我们一次次化险为夷,把"死亡航线"变成了"生命通道",但不幸还是发生了。
其实,当天上午邱光华机组已飞了两个架次,考虑到运送的是著名专家,团里决定由邱光华机组执行此次任务。当时,正值午饭时间,邱光华和机组人员匆匆吃了两口饭,就驾机飞赴理县。这是他们执行的第64次救灾任务。从理县返航约半小时后,直升机进入银杏至映秀上空。这里山高谷深,有的地方两山间的空隙还不到
得知这个消息,全团官兵都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我们都默默祈祷着他们能平安回来。但我知道,失事地域陡峭的高山峡谷,连一个人站立都非常困难;湍急的岷江,更难寻觅一块能够托起生命的平台;直升机没有任何逃生设备,从离地起飞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和直升机共命运了。我更深知,战友们的倔强,不到最后一刻,他们决不会放弃努力。机长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今年51岁,是我团资历最老、经验最丰富的特级飞行员,已安全飞行5800多小时。这次救灾,团里本安排他负责地面指挥,但他主动请战,坚决要求参加飞行,此时离停飞待退只有半年时间了。王怀远,是团里最出色的空中机械师,大家都喜欢和他搭档飞行,不久前还承诺救灾任务完成后,要接腿有残疾的弟弟到成都治疗。陈林和李月今年都不满30岁,陈林的女儿刚过完一岁生日,因参加救灾没能在女儿的第一个生日送个蛋糕。李月今年春节才结婚,新婚的爱人在救灾的每一天,都在等着他平安的短信。士官张鹏在救灾期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执行任务前他给妈妈打电话,让家里人别为他担心。
5名战友虽然离去了,但他们的英勇壮举正激励着全团官兵,全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