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妙语+人格魅力=精彩课堂
——记“最受欢迎的老师”颜悦南
发表时间:2007-6-22
———————————————————————————————————
1987年,年轻的颜悦南老师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生涯。时间飞逝,至今已整整二十载。二十年寒来暑往,颜老师挥洒青春,播撒汗水,换来了桃李天下,换来了无限尊敬,也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在这次校团委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中,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这个称谓送给了他们喜爱的颜老师。
在南邮,颜老师先后主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多门公共课,并开设了《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36计解读与应用》等3门全校性的任选课程。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这几门公共课枯燥无味,通常也是学生逃课率较高的,但颜老师的课却有极高的出勤率,课堂气氛融洽快乐,颜老师本人也颇受学生欢迎,那么她是如何让公共课收放自如、生动有趣的呢?带着好奇,我们走访了颜老师。
学生是海绵,知识是水
颜老师喜欢用海绵来比喻学生,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正处于接受知识的最佳年龄,犹如一块没有注水的海绵,需要不断有水分滋润,才能变得厚重而充实,而知识就是水,老师呢,就是浇水的人。老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为学生带去更多他们需要、他们渴望、他们想要了解的种种知识。因为有了这样的认知,颜老师把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变成自己的压力,不断关注学科发展前沿的新动向,拓展自己的知识,刻苦钻研业务,更新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备课的时候她一直坚持备“两头”:教材和学生,力求给学生最多元的信息,让海绵变得沉甸甸。
颜老师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合理,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她认为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教给他们思维方法。所以她上课以书为本,同时扩充课外知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融教学与思想教育为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成效,颜老师会熟悉和掌握教学大纲,安排好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常备常新,教学语言清晰、生动。她将枯燥的马哲课上得活泼开放,课内的知识一点不落,又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让很多同学从此喜欢上了哲学。在学生眼中,颜老师善于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她对上课气氛的营造以及课堂上“度”的把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颜老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为师者当修身
颜老师认为老师最需具备的素质是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人格素养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从而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言传身教。“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是颜老师秉持的处事原则。她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于编级生或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更是悉心指点,在学期结束时,她的学生成绩总是不错。
对于外界,她的无求让她的生活格外简单。不沉迷名利,只是享受讲课的快乐、钻研的乐趣,平淡朴实,真切潇洒……“世界上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幸好我们还有音乐和电影”,她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无论事实如何残酷,我们至少还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自娱。颜老师对于电影方面的研究让她在影视艺术审美与鉴赏课上给同学们带去了一场场视觉的享受,她对于电影的分析也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许正是看了那么多电影,经历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人生,才形成了她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师亦是友
颜老师特别重视与学生交流与沟通,非常乐意成为学生的朋友。她认为,在师生交往中,老师应先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交流,要主动关心、尊重和帮助学生,对学生充满期望,给学生无穷鼓励。一般来说,学生对老师往往心存敬畏,不敢亲近,这就需要老师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关注他们关心他们。她习惯将自己的E-mail留给学生,也时常能收到同学们发给她的各种信件,有的表达对她最真切的喜爱之情,有的称赞她的授课方式,有的提出不解的问题,有的与她分享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她也会热情地与学生信件交流,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困扰。正是她对于学生的高度关注,学生们也不吝于表露对她的爱。
颜老师经常会给学生提建议,她会让学生读书,博览群书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培养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还会教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学会将自己的时间分块,在一定的时间内做一定的事情,学习和享受生活都应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她还鼓励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方向去钻研。
在与颜老师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也充分感受到她与同学之间亲密的关系。她的博学与智慧,她对待教学及学生的激情都让大家对她充满感情,不存在一般师生间的代沟或距离。颜老师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了质的飞跃,他们身上隐约能看到颜老师的影子:开朗、朴实、智慧。她的博闻妙语,她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着她的学生,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老师”,颜老师当之无愧。
团委
2007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