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20101班:“学问”和“做人”俱佳
发布时间:2016-11-22 浏览次数:7541 文章来源:校报
分享至:

  升学率92.3%,获国际级、国家级奖30余项,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及以上通过率100%,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篇,荣获“省级先进班集体”……我校贝尔英才学院Q120101班的成绩足够闪亮,可谓名副其实的尖子班。副院长黄丽亚说:“作为培养创新拔尖创新人才的荣誉学院,贝尔英才学院名字就取自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学院个性化、导师制、厚基础、专业分流的培养方案效果明显,本届学生升学、获奖等较上一届有了明显提升,而1班在这届毕业的3个班里尤为突出。”

  各类创新比赛中拿奖拿到手软

  16人次国际级奖项,15人次国家级奖项,19人次省级奖项……可以说1班26名同学人人拿奖,拿奖拿到手软,多次登顶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虚拟仪器竞赛等国际级、国家级竞赛的荣誉榜。贝尔英才学院非常重视学生自主创新,要求学生至少参加1次创新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大一时即允许参加STITP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班长邬志东说,在学院创新氛围的影响下,同学们在大一下学期时STITP项目的参与率就达到了100%。几年下来,全班同学平均参加竞赛超过3次,最多的则达到7、8次。黄舒婷负责的国家级STITP项目项目“基于电场耦合的无线充电装置”获得结题优秀,其研究成果在国家级期刊《物联网技术》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院设有全程导师制,大一大二配备学生同伴导师和学习导师,大三大四配备专业(创新)导师,导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让学生受益匪浅。邬志东、马宇洁迄今仍感恩刘峰老师的严格负责,他们大一时申请STITP项目的报告被刘峰老师前后修改了9次,细致到每个标点符号,这让他们认识到做学问首先需要有严谨端正的态度。学院注重厚基础的个性化培养,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甚至在研究生课程中自主选课。被同学称为“竞赛大神”的王恺痴迷编程,大一时就学习了《算法导论》等计算机类研究生教程。三年来,仅国家级以上奖项他就拿了6项。受他影响,学通信工程的郭舒婷也对计算机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读研时选择了计算机专业。邬志东笑言,在这样的班级氛围里,创新是可以被传染的。他进校后加入了学校Apollo机器人协会的救援仿真组,曾获2014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救援仿真组冠军、2015年伊朗RoboCup公开赛季军,团队也因此获得了校长嘉奖令。

  升学率超过92.3%,南邮升学新高度诞生

  全班26名同学中,仅2人选择参加工作,其余24人或保研或考研到复旦、浙大、中科院等名校深造,升学率超过92.3%,这一数据创造了南邮的班级升学记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辅导员李富强直言“惊喜、惊喜”。

  学院的适应性转入、转出机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支撑。保研到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高乐就是在大二时经选拔转入Q120101班的,他在三年级专业分流时选择了自己喜爱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为他参加中科院保研面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科院对他信息学科背景尤为赞赏。

  贝尔英才学院在学生入学不久就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活,让打算读研深造的同学早做准备。保研到南邮的吕朝萍大一就确定了继续深造的目标,四年来她尤其关注学术创新,不仅斩获了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还发表了3篇论文。三年级暑期,学院还会根据学生保研、考研、出国和工作意向等,合理安排学生宿舍。苏展、王慧健、王康、邬志东和贺文晨就是因考研目标而分到同一宿舍的,最终,苏展和贺文晨考研到北京邮电大学,王慧健和王康考进了南邮,只有邬志东选择了签约网易公司。而“学霸”宿舍的柳钮涛、周裕杰等5位同学则是因为保研走到了一起,柳钮涛直博复旦、周裕杰保送北邮,其余3人保送到了厦大、浙大和南大。

  “人和”是他们班集体的标签

  “‘人和’是他们班的标签”,对于1班,辅导员李富强的感受不仅是学习好、竞赛强,还有活跃的班级文化氛围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每位同学学习、做事都很主动、从不拖拉。四年中,班团组织荣获了“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连续两年获得学校先进班级,并获得活力团支部称号。1班从大一时就注重团队意识培养。不论是学习还是游玩,班集体都是一起行动。四年来,班级每次的开学前一天聚餐、每年春秋两季的游玩,都是零缺席。学校为增强学生体质,规定大一学生跑早操,但当时早操不刷卡,亦不作统一时间要求,许多班级的同学都是分散跑,只有1班始终都坚持集体列队跑早操。班级同学不仅积极参加院学生会、科协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学术沙龙研讨等活动,还积极从鼎峰讲坛、第二课堂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汲取养分。学生党员吕朝萍说,鼎峰讲坛上院士、长江学者等大家的高屋建瓴让他们开阔了眼界,第二课堂让他们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志愿服务活动则让他们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广泛的社会活动参与度培养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了荣誉意识与责任意识,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培养人才的原创精神,更要注重创新氛围的营造。学院在发挥同伴教育效应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力。Q120101班级‘做人’和‘学问’俱有,相信他们会走得更远。”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晓明说。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报》2016年第527期第3版)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