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王延颋研究员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Structural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Ionic Liquids”的学术报告。
王研究员介绍了分子动力学仿真技术在离子液体仿真中的应用,并阐述了采用多尺度粗粒化建模技术研究离子液体中团簇分子的形成与动态变化的即时过程。报告内容精彩翔实,师生反响积极热烈,王研究员渊博的专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赢得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报告会结束时,与会教师、学生与王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报告会在仙林教5-307会议室举行,由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梁忠诚教授主持。参加报告会的还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兴鳌、光电工程学院校长专聘教授王瑾、胡芳仁,以及各系、中心主任,部分教师、博士、硕士生代表。
简介:
王延颋于1990年至199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4年获得核技术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核物理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4年就读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物理与天文系,2001年获得物理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理论凝聚态物理与计算化学物理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7年任美国犹他大学化学系博士后;2007年至2009年任美国能源部爱达荷国家实验室高等建模与模拟中心博士后;2009年至2010年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研究员,2010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延颋博士以计算机分子模拟为手段,研究了多种纳米、化学、生物体系的物性,迄今已在SCI检索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27篇,SCI总引用数超过1000次。他发现的离子液体纳米尺度的非均质结构统一和改变了该领域工作者对离子液体的理解,成为离子液体研究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研究的纳米金的热稳定性与熔化相变机制为实验上制备与应用纳米金提供了理论指导;参与发展的多尺度粗粒化建模技术使得针对化学和生物分子体系的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大大提高了模拟效率;发现的多聚谷氨酰胺的大幅度涨落的聚合机制为临床有效治疗帕金森氏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目前王延颋博士正在领导其科研小组致力于纳米颗粒和生物分子的自组装理论、生物分子马达的工作机制、非平衡态复杂液体、适用于纳米和生物体系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