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学部院士、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陈国良教授莅临我校,在仙林校区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了题为《为师之道》的报告会。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兼研究生院(筹)院长黄维教授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由研究生院(筹)副院长吴蒙教授主持。
作为全国首届高等学校国家教学名师,陈国良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颇有心得。陈院士从引进师门入手,从科研的视角,就如何组织讨论班、指导学生读学术论文、指导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著作、如何进行日常管理、如何对待师生关系、如何走出师门等环节,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真情演绎他的“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为师之道”,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精彩人生,体现了陈院士虚怀若谷、严谨、规范、求实、创新的精神风范。
陈国良院士说,从学生进门那天开始,导师首先应当介绍实验室(中心)和课题组情况,强调实验室(中心)规章制度和研究生道德规范。导师要定期组织师生讨论班,不仅“讲者有心,听者有心”,还要“讲者无心,听者有心”;在谈到如何指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时,陈院士指出,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充分考虑成员之所长,给团队的每个成员充分的自由度。要善于总结提升,要边做边想,在研究中提升理论水平,正是所谓 “三分工作,七分提升”。陈院士表示,要树立良好的学术争论风气,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学术争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其理,态度应当自谦和自律。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陈院士提倡能者为师,提倡学术民主,不固步自封,反对学阀作风,因为自古以来就是“英雄出少年,青出于蓝胜于蓝”。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同志关系、朋友关系,要提倡师生平等,对学生要有爱心,身教重于言教,提倡老师“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宽容理解。最后,陈国良教授寄语研究生,心存高远,志在四方,走向社会,才是人生学习的真正开始,进入社会,先学做人。报告会上,陈国良院士还就如何平衡理论研究、工程实践与技术应用三者之间关系、如何看待云计算与物联网新技术等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回答了部分师生的提问。
最后,黄维副校长再次感谢陈院士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传经送宝,与我校广大导师与研究生分享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心得体会。他指出,陈院士的为人、为学、为师之道,值得我校所有研究生导师崇敬与学习。各位研究生导师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我校内涵建设水平。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储成祥教授、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副院长陈丹伟副教授及部分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附:陈国良院士简介
陈国良,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38年6月生于安徽省颍上县,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上海),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数学与计算仪器专业。现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等,是我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围绕着并行算法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形成了“算法理论-算法设计-算法实现-算法应用”一套完整的并行算法学科体系,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项。